鸿爪雪泥 初识君子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随父母从医院职工宿舍楼迁至对面的小北院家属院。经大门过门洞豁然开朗,里面是一所两进的四合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两排坐北朝南的平房,路东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每当夏季,阔叶伸展,亭亭如盖,为小院遮下一片清凉的绿荫。我家就暂居于前排路西第二家,西去,有一南北通道,通道西侧,还有一溜平房,从南到北依次住满了人家。
与正房相对,盖着一排厨房每家都分得一个。上班时小院寂寂无声,下班之后,各家大门都打开,东邻西舍,家家厨房里传出做饭的声音。叮叮咣咣的切菜声,刺拉的爆锅声,大人呼喊孩子回家的吃饭声,交织在一起,小院顿时热闹起来。谁家里早上煮了什么粥、中午添了哪道菜,大家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邻里间和睦相处、秋毫无犯。惟有我家西南角的一家每每铁将军把门,无人出入,我家厨房西邻门前的砖缝四周渐渐长出蒙戎的小草,继而抽茎,以至开花。
忽一日,厨房门开。那时候,家里没有自来水,小院唯一的水源就是前排屋后、后排门前的中间有一个大些的压水井。一个消瘦的男子正一趟趟往返于厨房和水井之间,刷锅、洗碗、收拾厨房、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我正诧异于这个陌生人是谁?就听到我父亲笑着同他打招呼:“平中,你在北京学习结束了?再不回来,你家门前的草割下来都够牛吃一顿了!”“还没有结束,我回来过假期,假期结束还要回去。”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张平中。他在家中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天每次见到他,不是在洗衣服,就是在做饭。每当他在水井边洗碗、浣衣时常常有同龄人调侃他:“平中,你也太勤快了吧!把女人该做的活都做完了,你还有啥不会的不!”这时,他就会笑眯眯的说:“除了生孩子,还真没有我不会的!”我那时尚是学生,早起读书,晚上复习,本应是我的生活常态。可是,晚上我关灯睡觉时,他们家的灯光还亮着;早晨,我起床读书时,他们家的窗户上已经透出一片橘黄的光。夏日中午,清凉的绿荫下人们都坐在树下纳凉,惟独不见张平中的身影,似乎悠闲与他无关,暑热不耐他何。他就是人们心目中勤劳、勤奋、温和、爱家的好人。
关爱同事 亲切温和
九零年我卫校毕业,即来到周口市中医院儿科,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那时年轻,技术与年龄俱都青涩懵懂。张平中彼时已是儿科主任,麾下仅史凤英、陈仙菊、靳树枝与宋桂华四人。我上班时宋桂华在外进修未归,张主任与他们三个轮流上夜班,我最喜欢与张主任对班。儿科静脉穿刺的难度是众所周知的,只有与张主任对班,我心中才不紧张,那些我抽不出的血,扎不上的针,在张主任手中不过小菜一碟。只见他张开温暖的大手,轻轻松松就能固定住躁动不安的患儿,一针见血,毫不拖泥带水,胶布固定干净利索。把病人送到病房,还要给我讲讲该患儿穿刺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克服,下次遇到此类血管又要如何处理,告诉我穿刺的技巧,鼓励我细心观察、大胆实践。在张主任的言传身教下我迅速进步,很快就能独自操作。夜里再遇到需要做治疗的患儿,他主动给我当助手,指导我又好又快的完成工作,从而使我养成工作上胆大、心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那时候儿科大部分是未成家的年轻的女孩子。姑娘们的婚嫁他时时记在心里,俨然是姑娘们娘家的兄长、长辈,几乎在儿科结婚的每一个姑爷都受到他的严格审查,正因如此,有幸成为儿科女婿的这些年轻人都与张主任接下了忘年之交。至今,我爱人只要见到张主任,离得好远就亲切的叫一声:张叔。
呕心沥血 百炼成钢
张平中少年时代曾跟随一年老中医学制药。据他讲,他当时不过十四五岁,正是生长的高峰期,能吃爱睡是本能。可是,老年人一上年纪,最不缺的就是瞌睡了。一到早晨四五点钟,老人就离别梦乡,把睡意正浓的张平中叫起来切药。后来,张平中上学时学的是西医临床。也许是曾经的中药熏陶使得他念念不忘,也许是西医诊疗的手段过于专注于疾病本身。张平中任儿科主任期间自学中医,在做好本职工作、兼顾家庭之外,张主任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对于张主任来说,春夏秋冬,天明夜半,无不是读书的好时候。因为对夜班,我发现只要来了病人,我一句话没问完,张主任已经穿戴整齐,手握听诊器来了,从来不需要护士去叫。有一次,安排好患儿,我忍不住问张主任:“主任,您白天上了一上午班,晚上怎么还不休息?”
张平中主任笑了:“谁说我没有休息,我只是醒来后看了一会儿书。”“不对呀!我好像就没有见到你值班室的灯什么时候灭过。”“这是我的习惯,我又不是在学校心无旁鹜上学的学生,白天要看病,要接送孩子上学,为了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还想多读点书,只好挤点睡觉的时间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上夜班,只要有空看书,我就抓紧时间。实在瞌睡的很了,自己就不知不觉睡着了。但是,只要一醒,我第一时间就能拿起手边的课本接着看。所以呀,我是在睡觉的间隙读书,在读书的间隙睡觉,也算是两不耽误吧!”
在这么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张平中主任还善于总结和积累自己的诊疗经验,有一天我母亲到他家串门,回到家就说:“人家张主任可不光是病看的好,在他平时读书的案头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杂志摞起来足有一尺多厚。”
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
医德是什么?你只要见过张平中主任看病就能懂得。早在上世纪九零年左右,张主任就是誉满周口的名医了。他为人谦和,看病认真。无论是上班途中,还是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遇到那些找他看病的患儿家长咨询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解释清楚。更不要说当他穿上白大褂,身在病房里的时候。常常是住院患儿还没有查完房,慕名而来的患儿家长领着孩子,抱着宝贝已经坐满了医办室。张主任每次值过夜班,再逐一看白天的门诊患儿,更兼他看病仔细,往往是下午一两点钟才能踏着疲惫的脚步离开病房。他常说:“儿科,古时候又称哑科,给孩子看病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马虎。问诊要详,查体要细,不漏过任何蛛丝马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记得有一个夏天,一个一岁大小的孩子因腹泻月余,辗转来到我们科室,张主任经过仔细查体,反复询问其病情变化,最后断定这孩子是连续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只开了少量的小儿散剂,没输一瓶水,住院观察。当时,孩子的父母将信将疑,忧心忡忡的住下了,结果,小孩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没有多久,就痊愈出院了。走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拉着张平中主任的手哭的泣不成声。
长期不间断的学习,认真忘我的工作,张平中主任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运用的炉火纯青。被组织上任命为周口市中医院业务院长。职务的变迁意味着他肩膀上的责任和具体的工作越来越多,但是,他在行政楼上院长办公室的门永远为病人敞开着。只要有人来看病,无论早晚,张平中院长都会拨冗接待、望闻问切、决不敷衍。各病区遇到的疑难杂症也都会请他前去会诊。
有一次,内科一病区有个病人请张院长会诊。那时的内一病区是心肺病区,住的既有心血管疾病,又有肺部疾病。会诊的是一位患有肺部疾病的老年农村女性患者,会诊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咳嗽,一口浓痰吐之不去,咽之不下,憋得老人满脸通红,在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是张院长直接用双手一边叩背,一边伸入老人口中掏出一大口浓痰。此情此景,如非亲历,断难相信。老人的家人眼中有泪,望着张院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老骥伏枥 贡献余热
如今的老院长早已经退休了,但是,他那颗热爱工作,关爱患儿的心却没有退休。每周一二四六的上午是张院长坐诊国医堂看病的日子,来找他看病的患儿早已超出了两代,人们口口相传,早早就在门诊大厅里排起了挂号的长队。在他的专家诊室之外,患儿和他们的家长耐心的等待着,因为他们知道,无论等到多晚,张院长都会认真的看完每一个患儿。
专家简介:
张平中,周口市中医院原副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大学本科学历。周口市优秀医疗专家,全市第一批十大名中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河南省医学伦理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周口分会常务理事,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中医工作者、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年,在《中华儿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医学期刊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6项,编著《实用临床医学新进展讲座》等3部专著。
自创治疗儿科疾病专用中药散剂10多种,在诊治小儿神经、泌尿、消化、呼吸等系统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儿科杂志及儿科教学工作。
坐诊时间:每周一、二、四、六上午
坐诊地址:周口市中医院门诊楼二楼国医堂八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