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房颤,守护心脏健康——周口市中医院成功举办房颤社区科普讲座宣传活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但其知晓率和规范诊疗率仍待提高。为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9月1日上午,周口市中医院在纺电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以“识别房颤,预防卒中”为主题的社区科普宣传活动。

讲座活动中,周口市中医院心病三病区主任苑立博通过生动易懂的语言,向社区居民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房颤、房颤的常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以及隐匿性房颤可能无症状但危害更大的特点,重点强调了房颤的最大危害——显著增加脑卒中(中风)风险,其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房颤与卒中之间的密切关联。

讲座旨在帮助大家了解房颤的危害、预防方法及治疗手段。

一、什么是房颤?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心跳规律有序,而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每分钟跳动可达350~600次,完全失去节律,导致心跳时快时慢、毫无规律。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但更多人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
二、房颤的危害
脑卒中风险:
房颤时心房血液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可引发脑梗死,致残致死率极高,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比常人高5-17倍。
心力衰竭:
长期房颤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下降:
反复的心悸、气短等症状会影响日常活动,增加焦虑、抑郁风险。
三、高危人群
65岁以上老年人;
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
肥胖、长期吸烟、酗酒者;
有房颤家族史者。
四、如何预防房颤?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盐、脂肪和糖的摄入;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诱发“假日心脏综合征”;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高强度耐力运动;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学会缓解压力。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9之间。
定期筛查
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
高危人群可使用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自测脉搏,若发现脉搏不规则或心跳异常,及时就医。
五、房颤的治疗
药物治疗:
包括抗凝药(如新型口服抗凝药)、控制心率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
如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高危患者。
温馨提示:如果您或家人出现心悸、脉搏不规则等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请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和风险评估。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控制房颤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守护心脏健康,远离房颤威胁!
作者简介

苑立博,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心内三科主任,教学主任
周口市名中医、周口市学科技术带头人、周口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近20年。
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心脏神经症等。
作者:苑立博、史航
图片:苑立博
编辑:杨晨曦
责编:李锐
审核:赵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