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肺,胃、肾等脏腑为主的脏腑机能失调,以阴虚火旺,水谷精微吸收输布代谢失常为主要病机,以口渴引饮,消谷善饥而多食,尿频量多或见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因复杂,病程迁延,进行性加重,久而生变,损及元阴元阳,危及生命。
消渴作为病名,源出《黄帝内经》。在《素问·奇病论》中提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在《内经》中多次论及,除“消渴”外,还有消、“消瘅”等名称。根据消渴不同的病机与表现,又有“消中”“肺消”,“膈(鬲)消。等不同称谓,反映了当时对消渴病的脏腑病机的认识。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中西医病名对照的工作也取得成绩。一般认为,根据中医对消渴病的临床表现的描述,中医的消渴”,主要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及尿崩症,以及某些少见疾病如精神性烦渴、肾性尿崩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等,临床诊治可以相互参照。
壹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与前景
目前糖尿病的西医治疗,以胰岛素、降血糖药物及饮食疗法为主。其特点是降血糖作用肯定,起效快,对各型糖尿尿病皆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各种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高渗性昏迷有可靠的治疗效果。但口服降糖药多有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等。
贰
与西医治疗相比
中医治疗有如下特点与优势
(1)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即以往称Ⅱ型糖尿病)疗效较好,此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80%以上,所以对糖尿病的大部分病例都有效。据近年文献报道,中医治疗对此类病人的有效率可达90%,有相当部分患者可以获得临床治愈,进而停止服药(约占5~10%)。对比型病人进行中药配合西药降血糖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并可减轻副作用,药效增强。对于胰岛素依赖型(1DDM,或工型)糖尿病,中医治疗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而病情保持稳定。
(2)中药及针灸、按摩等方法虽然起效慢,但作用较稳定而持久,许多病人停药后,可维持病情较长时间的稳定。
(3)中医治疗,病人的自我症状改善率较高。西药治疗时,许多病人的血糖下降了,多饮多尿控制了,但伴随症状如乏力,自汗,气短,烦躁,腰膝酸痛等,却久不改善。而服用中药治疗,既可降血糖,又饀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而且相当部分病例,症状的缓解率比血糖下降的比例高。这一点在中西药物合用时可以相互补充。
(4)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西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本身的病变,如高血糖,但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肾及神经系统病变却缺乏强有力的手段。而中医运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益气养血、补肾等方法,却可收到明显效果。对某些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坏疽的治疗,则有突出的效果,在我国由糖尿病坏疽而截肢的比例非常低,这与采用中药治疗有密切关系。
(5)中药几乎无副作用,也没有西药造成的肝肾损害。由于多数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血糖的调节也是如此,故可避免西药治疗中常见的低血糖反应。当中西药合用时,西药的这些副作用,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6)综合治疗,方法多样。中医在二千余年的实验中,积累了治疗消渴病的大量有效方剂及单味中药。通过现代研究发现并证明有明显降血糖作用的中药有100余种,有效方剂或组方也有近百种,这就为糖尿病人的治疗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除中药外,气功、针灸、按摩、体育疗法及药膳食疗等多种方法,与中药结合使用,治疗糖尿病,也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这些疗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也得到了实验证实。由于这些疗法简便易行,病人乐于接受,又不影响中西药物治疗,所以可以与中西药物并用,进行综合治疗。
作者简介
张英杰,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华医学会中药发展委员会肾脏病青年委员,河南省肾脏病学会委员,2018年至2019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进修学习,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擅长:各种难治性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结缔组织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及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透析导管及临时透析导管置管术,并擅长长期透析导管置入术及肾囊肿穿刺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