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一重要论述,用“三个新高度”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循大道,至万里。“第二个结合”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彰显出我们党从文化和文明的战略高度着眼,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智慧大胸襟。
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我们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命运。习主席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强大的前进定力。
拓展了中国理论的创新路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开启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社会”、实践观与知行观、群众史观与民本思想……二者的内在融通和高度契合,始终作为思想创新的泉源,涌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第二个结合”助推我们党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助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历史充分证明,“第二个结合”越深入,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丰硕。
铸就了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习主席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所孕育的治理智慧,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独具民族形态、时代形态、国别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如,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传统,赋予治理体系以秩序的力量;修齐治平、家国一体的理想,赋予治理体系以宽宏的情怀……“第二个结合”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根脉因支撑制度体系构建而更具时代气息,制度体系因承载文化价值理念而彰显独特优势。
二
翻阅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简牍卷轴里记载经世致用的智慧,水墨丹青中晕染心游万仞的思绪,四大发明里放飞民族创新的梦想……只有深刻理解气韵独特的文化传统,才能读懂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只有准确把握独一无二的历史轨迹,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
以大历史观探究“本来”的深度。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第二个结合”为夯实历史自信根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即在整体视域中锚定历史方位,在辩证思维中把握历史规律,在问题导向中洞察历史大势。习主席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大历史观深深扎根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土,既赋予唯物史观崭新的时代内涵,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述史、学史、用史的智慧经验提升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以高度自信标定“文化”的维度。“第二个结合”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唤醒了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传统的肯定、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将文化自信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中华民族,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信之本,以凝聚历史自信的恒久力量,以携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信念合力,昂然阔步,迈向未来。
以开放视野彰显“文明”的气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第二个结合”既从治国理政视角,回答了“何以中国”的世界之问,又开放包容,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超越文明冲突,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统中孕育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文化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超越文明隔阂,凝聚人民与本体、自主与外鉴、创新与守正、问题与理论、系统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等辩证关系,助推中国以胸怀天下的文明担当展现大国应有的样子;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从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三
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个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激活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创造。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体现出我们党对文化创新的自觉主动、对文明规律的探索把握和对文化使命的勇毅担当。
不断开拓文化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和载体依托,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在思想内容、使命追求、开放品格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性,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在更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道路、理论、制度创新。
深刻把握文明发展规律。“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可以说,“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凝结着党领导人民百余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更揭示了新时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方法论。比如:从本质属性和根本作用着眼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定位、从凝练文化特性着眼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处、从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着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智慧……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第二个结合”将以更加“深刻的化学反应”,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从曲阜孔府,到岳麓书院、敦煌研究院,赓续文脉的千钧重担始终在肩;从西安博物院,到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愿景不断实现;从安阳殷墟,到敦煌莫高窟,做好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是不变的责任。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党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建成中国国家版本馆、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征程上,展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执笔:许迪)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