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则百病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医院患者剧增,随着疫情的放开,身边的朋友陆续成为“小阳人”,而多数人阳后出现了胃肠功能的问题,主要以纳差、腹泻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为表现。经过近期观察发现,多数人新冠后早期以全身的呼吸道为主要症状,但在中后期出现了消化道症状。新冠病毒直接攻击肠胃或通过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间接影响脾胃,再加之治疗用药多为清热寒凉之品,寒凉败胃,内伤湿滞,于是便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脾胃虚寒如何护理?
下面介绍几个温阳中焦,调理脾胃的方法吧!
01
艾灸
艾具纯阳之性,艾灸具有易燃且火力温和,可直透肌肤的特点,有温肾阳、逐寒湿、通经络的功效。将具有高渗透性的艾条或艾绒点燃后对准局部穴位或经络,可直达病症,快速缓解脾胃虚寒症状。艾条灸:取穴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丰隆等,每日每穴20分钟左右,温度以自我感觉温热即可,灸后皮肤微红效果较佳。
通阴三阳灸:取穴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等及任脉、肾经、脾经、胃经等腹部循行区域。是将特定的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叠加铺于腹部,点燃艾炷施灸,每穴共灸3壮,每次60min。它是发挥药物、生姜、艾灸及经络、腧穴五位一体协同作用,既可温补脾肾、调和阴阳,又能温经通络、祛湿利水、培元固本。故脾胃虚寒者可行通阴三阳灸进行治疗。《伤寒论》云“病在三阴经,虚寒病证,阴阳之气衰弱症候,宜灸。”确立了“病在三阴宜灸”的治则, 故治三阴病多用灸法以补虚祛寒、回阳救逆。又有《景岳全书》云:“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之;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之。”
督灸:取穴督脉。是将特定的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叠加铺于督脉进行治疗。督灸是现今灸疗中灸面最大、灸时最长的外治疗法。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综合作用融为一体,同时作用于人体以加快疾病痊愈。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六阳经,艾灸此处能够最大限度补益人体阳气,阳气充足则能使脾之运化水谷、肾之蒸腾气化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且督脉与任冲二脉同起源于胞中,关系密切,而任脉统领六阴经,如此督脉与其他诸经亦紧密相连。艾灸此处可通过改善脏腑功能而达到对全身的调理,亦能养阳以振奋机体阳气、激发人体正气,正气足方可祛邪外出,亦可抵御外邪。
有研究发现,灸疗时会产生红外线辐射,此种辐射既可提供能量以供细胞进行代谢活动,又可对不正常的能量信息代谢进行纠正。亦有研究发现,艾灸具有抗炎、抗氧化及细胞保护的作用。
02
膳食调理
脾胃虚寒者因脾胃的健运及温煦功能被影响,其养生治疗原则以“虚则补之,寒者热之”方法宜健脾益气,温补中焦。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食生冷瓜果,各类瓜果可蒸煮后食用,慎食肥甘厚腻、海鲜等,可适当食用羊肉以温补中焦。宜早睡晚起,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利于机体恢复。针对脾胃虚寒人群食疗方面可尝试胡椒猪肚汤,因胡椒既是重要的香辛料,也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它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之功效,对脾胃虚寒型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猪肚具有补虚损、健脾胃之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虚寒胃痛等脾胃系统疾病。
03
中药泡脚
中医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说,故可以选择藿香、紫苏、生姜等辛温祛寒中药。藿香辛温,可解表祛湿、散寒和中,对于风寒湿痹以及痰湿体质者尤为合适。紫苏辛温,可疏风解表、理气宽中,对于素来气滞腹胀,或者伴有鼻塞头痛等轻症感冒症状的人群尤为合适。生姜辛温,可温经散寒、解表止呕,对于素有脾胃虚寒、食欲不佳的人群尤为合适。
注意:足部有破溃、伤口时不能泡脚,以免引起伤口的反复感染,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长时间泡脚;孕妇应慎用中药泡脚,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