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吴茱萸”在春秋时候原名“吴萸”。它产在吴国,是一味止痛良药。
当时,吴国和邻近的楚国相比,还算小国,小国就得向大国进贡。这一年,吴国的贡品之中就有吴萸。谁想楚王一见,竟大发雷霆:
“小小的吴国,胆敢把以国命名的东西当贡品,这不是看不起堂堂的楚国吗?拿回去,不收!”
吴国的使者愣住了。
这时,有位姓朱的楚国大夫,急忙对楚王说:
“吴萸能治胃寒腹疼,还能止吐止泄。吴王听说大王有腹痛的老病,才选来进贡的。如果拒绝接受,那不就伤了两国的和气吗?”
“胡说,”楚王喝道,“我用不着什么‘吴萸’!我们的国家也不需要!”
吴国的使臣又羞又气,退出王宫。朱大夫追出来说: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吴萸留给我吧。楚王早晚会用上它的。”
吴使就把吴萸给了朱大夫。朱大夫拿到家中,栽在院内,还命人精心管理。
吴使回国后,吴王一听楚王这么无礼,就同楚国断了交。
几年过后,吴萸在朱大夫家中生长得十分茂盛,已经有一大片了。朱大夫知道,这种草的果实需在未成熟的时候入药;所以,他命人及时采摘,晾干收藏,保存了许多。
有一天,楚王忽然旧病复发,肚子痛得直冒虚汗。朝中的大夫都急坏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治。
朱大夫急忙用吴萸煎汤,献给楚王。楚王连吃了几剂,肚子不痛了;再吃几剂,病全好了。楚王就问朱大夫:
“你给我送来的是什么药啊?”
朱大夫说:“这就是那一个吴国进贡的吴萸。”
这时,楚王才后悔不该那样对待吴国。他一面派人与吴国和好,一面命人大种吴萸。
有一年秋天,楚国流行起瘟病来了。许多百姓上吐下泻,有的甚至活活病死了。
楚王急忙传旨,命令朱大夫配药救民。朱大夫以吴萸为主制药,救活了许多快死的病人。
楚王为让人们记住朱大夫的功劳,就传旨把“吴萸”更名为“吴朱萸”。后来,人们为了标明这是一种草,又把“吴朱萸”的“朱”字,加了草头,写成了“吴茱萸”。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 Juss. )Benth. 、石虎 Euodia rutaecarpa (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味与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用法与用量】 2~5g。外用适量。
吴茱萸含有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临床用于治疗呃逆、小儿多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高血压病、腮腺炎、湿疹、复发性口腔溃疡等。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心肌保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