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大讲堂

科学养生与阴阳平衡
发布日期:2011-09-05  浏览量:...
字号字体变小字体变大

 

周口市中医院
心肺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袁少先

前言


  在当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怎样保养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是目前一个凸显的问题。不少的人盲目的追求养生保健,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但达不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反而破坏了人体内部原有的阴阳平衡状态,损害了自己的健康,造成了事与愿违的后果。为此,今天想从人体阴阳平衡与养生保健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各位朋友共享。


养生的定义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何谓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今天和大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躯体的养生。


何谓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科学养生的目的—治未病

 
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


 《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制,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是说阴阳平衡,人体就健康,就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阴阳失去了平衡就会发病,严重时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人体就会失去生命。

 《伤寒论》:“阴阳自和者,病自愈”。


阴阳的定义


 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 最初的阴阳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


阴阳的属性


 阴阳属性归类举例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亮度  运动状态
 阳  上、外  昼  春 夏  温热  干燥  轻  明亮  上升 运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内  夜  秋 冬  凉寒  湿润  重  晦暗  下降 静止 抑制 衰退
人体脏腑组织在阴阳的归属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人体脏腑的功能——属阳
 人体的物质——属阴
 气——属阳
 血——属阴

人群阴阳的分类


 阴阳平衡的人群:此人群阴阳相对平衡,身体状态较好,平时临床症状不多。
 阳偏亢的人群:该类型的人多表现为性情急躁、怕热、大便干、易长疮疡等。
 阴偏胜(阳虚)的人群:平时多表现为畏寒怕冷,大便稀溏或腹泻,易感受寒邪的侵袭。
阴阳的关系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阴阳的关系


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 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的关系


  (二)阴阳的互根依存
 阴和阳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元以化”。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关系


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 在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

阴阳的关系


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 阴阳消长运动到了一定限度,会向对方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 1.在相互的转化中维持和谐。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进行转化。
 2.消长达到一定的极限的转化,发生质的改变。


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变化的法规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人体内部也存在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人体内部阴阳的变化促使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及死亡。阴阳的变化有一定的限度,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人体的阴阳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就会处于健康的状态,如果失去了平衡,人体就会发病。于此可以看出,要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要维持自身的阴阳使之处于平衡。


阴阳的变化促使了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


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人体内部也存在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人体内部阴阳的变化促使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及死亡。
 阴阳的变化有一定的限度内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健康。
 失去了平衡,人体就会发病。于此可以看出,要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要维持自身的阴阳使之处于平衡。

自然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 阴阳平衡,四季自然更替。春暖、夏热、秋凉、冬寒。风调雨顺,硕果累累,人民安居乐业。
 阴阳失衡,至而不至,不至而至。寒温失调,旱涝不均。(自然界本身的阴阳失衡)
 人为的破坏大自然,森林的砍伐,植被的破坏,造成大量的土地沙漠化。(人为的造成大自然的阴阳失衡)

人体的阴阳平衡与失衡结果


 阴阳平衡——人体健康
 阴阳失衡——疾病
 阴阳离决——死亡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 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天人相应
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及健康。
人赖自然界而生存
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人赖自然界而生存
 自然界的变化影响人体的生存与健康

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
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养生学上的重要原则。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特点
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

南方——炎热

北方——寒冷

中原——四季分明

东方——潮湿

西方——干燥

季节对人体的影响

四季气候的特点
 春天多风
 夏天炎热
 长夏多雨
 秋天干燥
 冬季寒冷
小结
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阴阳失衡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阴阳离决是导致生命终结的结果。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处的地域不同,季节的变更,气候的变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活因素等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因素,加之每个人的阴阳偏胜偏衰有差异,要让维持人体内的相对阴阳平衡就要根据地域、季节、个体的差异等不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合理调理阴阳

  做好科学养生

四季的阴阳调理

季节不同养生有别
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祖国医学分为五季于五行相对应。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在祖国医学上称为长夏。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春天的阴阳调理
 春季养生秘决在注意保持体内的阳气。
中医认为,养阳重在养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

 春季饮食,平补为原则。早春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晚春可适当配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润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黄瓜、蘑菇等。

夏天的阴阳调理
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
秋天的阴阳调理
 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

 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燥咳嗽等。
 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冬天的阴阳调理
 寒气袭人 敛阴护阳活气血 重在补肾
冬季 “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

  不同地域的阴阳调理
不同地域的阴阳调理
 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多潮湿,在此处生活容易感受湿邪,从养生的角度讲,适当进食具有祛湿的食品,如苍术,藿香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蔬菜。
 南方的气候炎热,人们容易遭受热邪而发病,适当的进食苦寒清热的食物,如苦瓜,西瓜,莲子心茶,苦丁茶等。
 北方多寒冷,寒邪易伤人体的阳气,要适当进食辛温驱寒之品,如生姜,羊肉等。
 西方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阴津的不足,要注意进食养阴滋润的食物,如梨,葡萄等瓜果。


  不同体质的阴阳调理
不同体质的阴阳调理
 阳虚是体内的阳气不足所引起的,它通常又分为脾阳虚和肾阳虚。
 其症状一般是手足发凉、畏寒肢冷、体温偏低、腰背怕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阳痿、舌淡苔白和脉沉迟无力等。
 适合阳虚者食用的食物有羊肉、姜、胡椒、肉桂、茴香、冬虫夏草、人参、鹿肉、羊骨、牛鞭、海虾、淡菜、韭菜、大葱、丁香、豆蔻等。

不同体质的阴阳调理
 阴虚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减少,或者久病阴伤、房事不节、情志内伤等引起。
 其症状一般表现为面容憔悴、身体羸瘦、咽痛咽干、口干喉燥、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骨蒸盗汗、呛咳、消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 阴虚的人应该食用清补,适合的食物有小麦、糯米、黑芝麻、绿豆、黑木耳、银耳、猪肉、牡蛎、蛤蜊、乌贼、梨等。
 但辛辣刺激和温热香燥的食品一定要忌(少)食。
合理饮食,调节平衡
 饮、食量要适中
 粗细搭配
 荤素搭配
 主食与副食的搭配
 寒温适宜
 适量运动

合理饮食,调节平衡


常见食物的性质

 一、粮食组
温热性--面粉、高粱、糯米、薏米及其制品。
寒凉性--荞麦、小米、大麦、绿豆及其制品。
平 性--大米、灿米、玉米、红薯、赤豆及其制品。


 二、蔬菜组
温热性--扁豆、青菜、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蒜苔、大蒜、大葱、生姜。
寒凉性--芹菜、冬瓜、生藕、生白萝卜、苋菜、黄瓜、苦瓜、茄子、丝瓜、茭白、紫菜、海带、竹笋、冬笋、土豆、绿豆芽、菠菜、油菜、莴笋。
平性--卷心菜、蕃茄、四季豆、芋艿、花菜、黑木耳、刀豆、银耳、山药、松子仁、芝麻、胡萝卜、洋葱头、蘑菇、香菇、蚕豆、花生、毛豆、黄豆、黄豆芽、白扁豆、豌豆。

 三、动物性食品组
温热性--羊肉、狗肉、黄鳝、河虾、海虾、雀肉、鹅蛋、猪肝。
寒凉性--鸭肉、兔肉、河蟹、螺蛳肉、田螺肉、马肉、牡蛎肉、鸭蛋、蛤蚌。
平性--猪肉、鹅肉、鲤鱼、青鱼、鲫鱼、鲢鱼、鳗鱼、鲥鱼、黄花鱼、带鱼、鲍鱼、甲鱼、泥鳅、海蜇、乌贼鱼、鸡血、鸡蛋、鸽蛋、鹌鹑肉、鹌鹑蛋、海参、燕窝。


 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大豆制品组
温热性——奶酪。
寒凉性——牛奶。
平 性——豆奶、豆制品。


 五、水果组
温热性--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杨梅、核桃、杏子、桔子、樱桃。
寒凉性--香蕉、西瓜、梨、柑子、橙子、柿子、鲜百合、甘蔗、柚子、山楂、芒果、猕猴桃、金桔、罗汉果、桑葚、杨桃、香瓜、生菱角、生荸荠。
平性--苹果、葡萄、柠檬、乌梅、枇杷、橄榄、李子、酸梅、海棠、菠萝、石榴、无花果、熟菱角、熟荸荠、无花果。

 (一)、干果类:
温热类--栗子、核桃、葵花子、荔枝干、桂圆。
平 性--花生、莲子、芡实、榛子、松子、百合、银杏、大枣、南瓜子、西瓜子、芝麻、橄榄。


 
(二)、调味品:
温热性--酒、醋、酒酿、红糖、饴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红茶、咖啡。
寒凉性--酱、玫瑰花、豆豉、食盐、绿茶。
平 性--白糖、蜂蜜、可可。

结束语
 
养生长寿松鹤年,阴平阳秘保康健。
人与自然是整体,一年四季寒热变。
地域不同有燥湿,体质阴阳有异点。
 辨别虚实调阴阳,盲目养生必生乱。

调理阴阳
  科学养生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