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23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也称出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天气逐渐转凉,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了;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那么,处暑时节如何养生呢?
一、润肺养肾 相得益彰
金与水为母与子关系,中医认为:肺在五行属金,肾在五行属水,金生水;肺和肾共同完成呼吸代谢和水液代谢,其中肾主水,可升清降浊,蒸腾水液,肺则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肾相辅,维持着体内水液代谢,同时,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所以肺肾配合,又完成了人体的呼吸代谢,处暑时节,身体消耗的能量非常多,而营养相对缺乏,这时人们就容易肾气虚,会有气短畏寒、少语寡言、失眠多梦、疲乏劳累、腰膝酸软、脱发早衰等症状,因此要及时调整,避免发展成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甚至肿瘤等严重疾病。为了避免秋燥给身体带来各种伤害,我们要调整日常起居、饮食等方面,通过润肺养肾,来给自己补气养精,保持精力旺盛,增强抵抗力,在饮食上可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奶类等清润食品以及梨等新鲜水果。
二、“秋冻”有方 需防胃寒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秋冻”之意是让体感在秋时勿暖,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夜间入睡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三、处暑睡好 平衡阴阳
处暑养生的关键词是“睡眠”,这个时期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如果我们想使体内的阴阳之气达到平衡,就必须对起居作息做出相应地调整;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首先调整的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科学的养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1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个人简介
杨彦峰,康复中心副主任,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政协周口市第三届、第四届委员,周口市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周口市康复医学会社区(基层)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周口市针灸、推拿、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病康复委员会委员。荣获2014年度援疆先进个人 ,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医师”光荣称号。
擅长:运用小针刀、刃针、穴位注射等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对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滑膜炎及运动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