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眩晕的认识由来已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匱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后来,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为我们所熟知的眩晕发病的理论基础就出自这里。明清时期对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医学正传》言:大抵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着,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而今,中医把眩晕的病因病机概论为“风”“火”“痰”“瘀”“虚”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郁则达之。
导致眩晕的病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情志内伤: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脾气急,内火大,若遇事生气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长期忧郁生闷气,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亦可发为眩晕。
二是饮食不节:
现代人吃外卖多、酒局多,暴饮暴食,不注意节制,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伤于脾胃,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三是劳倦过度:
现代人夜生活丰富,甚至长期熬夜,使阴精暗耗,日久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久病体虚,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四是手术外伤因素:
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针对以上病因,中医把眩晕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治疗原则主要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郁则达之,使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主要治法有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熄风,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
看完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都会觉得中医有点“玄乎”,所以,当眩晕发生时,还是要到医院看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听从医生的建议。
个人简介
杨静静,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现就职于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周口市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周口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委员会委员,多次参加省级学术交流大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师从名老中医张怀亮教授。主修眩晕、擅长治疗颈源性眩晕、失眠、偏头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