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民俗原委】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这天,全国从城市到农村,自白天至夜晚,时时处处呈现一片热闹场面、一派欣欣生机。民间把这一系列喜庆活动称为“闹元宵”,“闹”就是玩、耍,喻“尽情”之意于其中。男女老幼,人的海洋;载歌载舞,笑的世界。据说这是起源于汉文帝时期的事,是对扫除吕氏政权、国家再现太平景象的庆贺。后世这一节日规模越搞越大、喜庆形式越来越多,与历代统治者接受这一启示,力图表现与民同乐、粉饰天下太平的思想有关。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
【健康说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表现在“吃”上做文章,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代表性食品。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元宵”。
从元宵中吃出文化
我国元宵的品种很多,既反映了辽阔地域中各地的不同民俗,也表现出了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的新奇创意和精深造诣。京津一带以白糖、果仁之类为馅的甜味元宵,江浙一带以猪油、火腿之类为馅的咸味元宵,构成了它的两大体系。如今的元宵花样更多,甜味的如山楂、桂花、玫瑰、芝麻、柏子仁、核桃仁、豆沙、枣泥、奶油、巧克力等,咸味的揽括了肉蛋鱼菜中数不清的品种,真使人无法尽尝。吃法上也由水煮不断发展为油炸、笼蒸、箱烤、拔丝等多种形式,让人爱不释口。元宵不再是宋代诗人姜白石笔下“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的“珍品”,而成了寻常百姓一年四季随时可餐的家常便食。当然,元宵节更具特殊意义,必食之无疑。
元宵的面料有糯米、黏高粱和黏秫子面等众多种类,以糯米粉较为普遍。作法上有用米粉和匀团成的,也有用吊浆粉包成的,以前一种形式的比较多见。有诗“捻将玉斝镂心巧,团就银球运掌多”、“见得家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是专门描写这两种制作方法的。也有一种不包馅的实心小汤元,小巧玲珑,形如珍珠,煮食时在汤中加入米酒、桂花酱、金桔等配料,别具一番风味。
从元宵中吃出健康
元宵对人体有滋养保健作用,是一种高热量的食品,这与其面料和馅料有关。糯米又称“江米”、“元米”,为“脾之谷”,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同时它还具有补中益气的药用功能,对消渴溲多、自汗、泄泻有效。在传统运用中,《本草纲目》用它治自汗不止、虚劳不足,《三因方》用它治三消渴利,《经验良方》用它治下痢禁口,《摄生方》用它治腰痛,《圣惠方》用它治胎动不安、时时腹痛,《普济方》用它治小儿头疮及肥疳疮。李时珍综合各家之说,总结了它“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豆疮”的五大功劳。但多食或食之不当并非无弊,《本草纲目》认为它“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本草逢原》说,如用它“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现代药理研究揭示,糯米有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它具有较强的辅助正气的机理有关。对腹水型肝癌小白鼠灌服糯米水混悬液试验表明,其对腹水生成的抑制率在52%~77%之间。
元宵馅中的糖类,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脑的正常思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发挥等,无不与糖有密切关系。同时糖类也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的作用,对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腹痛厌食、疮疡溃烂有防治或辅助治疗效果。但过多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元宵在内)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多、腹胀等不良感觉,也会促成儿童龋齿、近视、疮疖感染、身体发胖等。至于咸味元宵馅中肉蛋鱼菜类的营养和药用效果,也各具千秋,均能体现出以益人为主的价值。
元宵把主副食巧妙团为一体,食元宵喝汤又有“原汤化原食”之长。节日吃出点祥和气氛,平时间或换换胃口,也不失为一种对饮食美的品味。
链接
元宵拾趣
吃元宵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从文献中考,它不是一次定型的食品,有一个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内容,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混混圆圆,有“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直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台湾民歌《卖汤元》中唱的“一碗汤元满又满,吃了汤元好团圆”,对吃元宵的含义说得更直观了。
把元宵称为“汤元”,在近代还有一则滑稽可笑的故事:1912年,刚当上洪宪皇帝的袁世凯,深恐吃“元宵”使得“袁消”,下令禁用“元宵”一词而改称“汤元”。但禁令挡不住历史的潮流,80多天后这位短命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北京一直流传着许多讽刺这件事的打油诗,如“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元”、“诗吟元宵溯前朝,蒸化熟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等。至于“汤丸”、“圆子”、“团子”、“汤团”、“糖圆”等众多的别称,大都是不同地域按照其形状、原料、制法、吃法等特点命名的。(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