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煎煮中药,大家想到的是,每剂药加些水,煎煮一下就行了。殊不知,中药煎药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周口市中医院中药房作为医院中药的调配窗口,承担着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的中药调剂工作,工作繁忙,任务量大。可是,在日常发药过程中,有一部分患者问中药怎样煎煮,我们会耐心解释。这部分不会煎药的患者当中,以年轻人居多,还有部分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还要询问怎么煎煮中药,怎样服药。基于此,有必要告诉患者怎样煎煮中药,以使药效达到最大程度的吸收,为患者解除病痛。
问题1 煎煮中药前需要清洗吗?
中药调配所发出的饮片,都是经过加工、炮制好的,均达到药典的规定标准,无需清洗。有些中药,如蒲黄之类的,就不需要清洗,而是包煎处理,如果清洗,会造成中药饮片的大大流失,进而影响药效;还有些矿物饮片加工后,变成了粉末状,如海蛤粉,假如清洗,会使海蛤粉的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大大削弱,达不到医生开具药方的效果。
问题2 中药饮片煎煮时粉碎的越细越好吗?
有些饮片在煎煮时需要适当粉碎,而不是越细越好。这是因为过细的粉末虽然提高效率,但是吸附作用也增加,进而扩散速度也增加,而散失;另外,粉末过细,药材中大量的细胞破裂,致使大量不溶物及较多的树脂、黏液质混入,体系黏度增加;过细的粉末也会给操作带来影响,如煎煮时容易发生糊化、过滤时困难等。
那么中药饮片怎样煎煮才能达到最大药效呢,以下分别详述。
一、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
中药的疗效与煎煮方法息息相关。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常用的剂型,且大多数由患者回家自行煎煮,因此,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用水与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药的关键。故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
1.煎药的器具
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煮方法
先将药材浸泡30 ~ 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 ~ 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 ~ 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 ~ 60分钟。
二、特殊煎煮的中药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煮方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要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 ~ 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 ~ 6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久煎可以降低毒性,用药更安全。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煮沸5 ~ 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炖,即另炖2 ~ 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以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黄明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三、服药法
1.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 ~ 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间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2.服药方法
(1)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如出现真热假寒者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以防格拒药势。此即《内经》所谓“制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2)颗粒剂:宜用开水冲服,每日1剂,分2 ~ 3次服。
(3)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4)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吞服,避免直接吞服而刺激咽喉。
(5)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导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6)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煎煮中药有了全新的认识,中药的正确煎法对中药的药效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以期发挥药液的较大疗效。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3-4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药专业(初级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