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脂肪肝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儿童脂肪肝亦越来越多。
脂肪肝的潜在危害不仅仅是肝脏的慢性损伤,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疾病,与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高发密切相关;
那么,脂肪肝到底预示着什么,都有哪些危害呢?
顾名思义,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脂肪变的肝细胞达到5%以上即称为脂肪肝。
临床上脂肪肝又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之分。简单的说,饮酒量少或不饮酒的人群所患的脂肪肝指的就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脂肪肝就是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严重时,超过66%的肝脏,都是脂肪变的肝细胞,称为重度脂肪肝。
大多数人包括非肝病专科医生认为:“脂肪肝不是一种病,没有必要吃药,只要坚持少吃多动,严格控制饮食并加强锻炼就可以控制脂肪肝。”这种观点事实上是错误的。健康肝脏本身是没有脂肪沉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病理状态,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肝脏的炎症反应,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再进一步发展至肝纤维化,踏上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再不控制,若干年后就可能变成肝硬化、肝癌。
数据显示:20%患者肝脏脂肪变自然消失,20%-30%的患者发展至肝硬化,50%-60%的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即三分之一的病例需要药物治疗。
同样是脂肪肝,为什么有的人没事,无明显症状,对工作和生活没有明显影响,而有的人却发展到肝硬化、肝癌呢?这与患者本人的遗传背景导致的代谢差异有关:除了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重视程度,还有一些特定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已经发生肝纤维化的人群是进展为肝硬化的高危人群。
因此脂肪肝治疗需要通过精准预防及早诊断、早治疗来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我们应该了解容易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预防及诊疗。除了糖尿病、肥胖、酒精摄入这几个大家都熟悉的脂肪肝高危因素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脂肪肝高危因素:
①年龄:高发年龄50-60岁;
②内脏脂肪组织增多的人群:体重指数在25kg/m2以下的人群尤其是女性;
③药物性脂肪肝:一些降血脂、降血压和减重药;
④铁过载⑤遗传性疾病:如脂肪萎缩症。
脂肪肝的诊断一般有肝脏超声检测、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肝穿刺。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通常就是肝脏超声检测筛查出来的,仅提示肝脏存在过量的脂肪沉积;肝穿刺病理检查可确诊肝脏有无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一定要注意的是,转氨酶正常的脂肪肝也可以是脂肪性肝炎。如果肝功能转氨酶反复升高,同时合并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在排除其他肝病、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等干预下,半年后肝功转氨酶仍高或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提示肝纤维化、有潜在肝硬化表现时,要做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控制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适当运动、控制理想体重(简单说就是减肥)就可以了;减重可以减轻脂肪变和脂肪性肝炎的严重程度,但体重下降必须超过基础体重的10-15%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如果通过以上方式,患者的肝脏脂肪沉积及其伴随的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仍无改善,则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降压、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抗炎保肝的药物应用。
早防早治,远离脂肪肝,让我们象爱护心脏一样,呵护自己肝脏的健康!